《DB36/T 1515-2021标准解读》介绍了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旨在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合理轮作,实现春花生与晚稻的高效种植,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此背景下,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春花生与晚稻的轮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程背景
春花生与晚稻轮作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指导,春花生和晚稻的产量不稳定,品质有所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应运而生。
轮作布局
规程建议,春花生-晚稻轮作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轮作周期和轮作面积,春花生种植时间为3月至5月,晚稻种植时间为6月至8月。
土壤管理
- 深耕松土:春花生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松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春花生种植前,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氮肥10-15公斤,磷肥15-20公斤,钾肥10-15公斤;晚稻种植前,每亩施用有机肥1500-2000公斤,氮肥20-25公斤,磷肥20-25公斤,钾肥15-20公斤。
春花生栽培技术
- 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春花生品种,如鲁花11号、豫花98等。
- 播种:春花生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至4月,播种深度为3-5厘米,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
- 田间管理:播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如蚜虫、叶斑病等。
晚稻栽培技术
- 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晚稻品种,如汕优63、中优938等。
- 播种:晚稻播种时间一般在6月至7月,播种深度为2-3厘米,行距为20-25厘米,株距为10-15厘米。
- 田间管理:播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如稻飞虱、纹枯病等。
病虫害防治
- 春花生:重点防治蚜虫、叶斑病等,可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 晚稻:重点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等,可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规程实施与效益
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春花生和晚稻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该规程还具有以下效益:
- 提高土壤肥力:轮作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 降低病虫害发生:轮作可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 改善生态环境:轮作可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 提高农民收入:通过提高春花生和晚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广大农业生产者应认真贯彻落实该规程,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