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486-2021》规范了中小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该规范从选址、布局、设施设备、食品安全、营养膳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提升中小学校食堂的卫生、营养和健康水平,保障学生饮食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中小学校作为培育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重要阵地,其食堂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饮食安全,提升营养健康水平,我国在2021年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规范》(DB36/T 1486-2021),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范,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DB36/T 1486-2021规范概述
本规范主要针对中小学校食堂的建设,旨在规范食堂的选址、设计、设备配置、卫生管理、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全面提升食堂建设质量,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选址与布局
规范明确要求中小学校食堂应选址于校园内部,靠近学生宿舍、教室等区域,便于师生就餐,食堂布局需合理,确保食品加工、储存、供应等环节的卫生安全。
设备配置
规范对食堂的设备配置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食品加工设备、储存设备、消毒设备、通风设备等,食堂设备需满足加工、储存、供应等环节的需求,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卫生管理
规范强调食堂的卫生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食堂进行培训,确保食堂卫生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食品安全
规范对食品安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食品采购、储存、加工、供应等环节,食堂应确保食品来源可靠,加强食品质量检测,防止食品污染。
营养健康
规范强调食堂应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满足学生生长发育需求,食堂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膳食,确保学生摄入充足的营养。
规范的实施与监督
实施主体
中小学校食堂建设规范的实施主体为中小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食品安全部门等。
监督要求
规范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食品安全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校食堂建设的监督,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
《中小学校营养健康食堂建设规范》(DB36/T 1486-2021)的发布,为我国中小学校食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食品安全部门应高度重视规范的实施,共同努力为学生的饮食安全、营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