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解读了T/QGCML 2842-2023标准,介绍了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新方法——原位质谱法,该方法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农药残留不仅威胁人体健康,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正式颁布了T/QGCML 2842-2023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T/QGCML 2842-2023标准解析,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快速检测新法——原位质谱技术应用研究,T/QGCML 2842-2023标准解析,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快速检测新法——原位质谱技术应用研究,食品安全,标准解读,第1张

T/QGCML 2842-2023标准概述

T/QGCML 2842-2023标准是我国最新推出的针对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检测的标准,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样品前处理、检测步骤以及结果判定等,为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食品安全。

原位质谱法简介

原位质谱法是一种直接将样品引入质谱仪进行检测的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速度快等显著优势,在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检测中,原位质谱法展现出以下特点:

  1. 灵敏度高:原位质谱法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农药残留,满足食品安全标准。
  2. 选择性好:该方法具有高选择性,能够有效避免样品中其他物质的干扰。
  3. 检测速度快:原位质谱法可以快速完成样品前处理和检测过程,提高检测效率。
  4. 操作简便:原位质谱法对样品前处理要求不高,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原位质谱法在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检测中的应用

样品前处理

根据T/QGCML 2842-2023标准,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样品前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制备:将食品样品进行粉碎、混匀,并加入内标物。
  2. 提取:采用合适的溶剂(如甲醇等)对样品进行提取。
  3. 净化:通过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方法对提取液进行净化。

检测方法

原位质谱法检测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1. 样品引入:将净化后的样品直接引入质谱仪。
  2. 质谱分析:对样品进行质谱分析,确定目标化合物的存在。
  3. 定量分析:通过内标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判定

根据T/QGCML 2842-2023标准,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的检测结果判定如下:

  1. 当目标化合物的检测值低于标准限值时,判定为合格。
  2. 当目标化合物的检测值等于或高于标准限值时,判定为不合格。

T/QGCML 2842-2023标准中推荐的原位质谱法在食品中氟吡菌胺和苯哌沙米残留量检测中具有显著优势,为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随着原位质谱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食品残留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T/QGCML 2842-2023标准的实施和原位质谱法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