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021-2013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规范指导,详细解读了防治技术规程,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食用菌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要保障,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在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常常给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为此,我国制定了《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34/T 2021-201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DB34/T 2021-2013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DB34/T 2021-2013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指导,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第1张

DB34/T 2021-2013《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

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食用菌病虫害主要分为病害、虫害和杂害,病害主要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虫害常见于菇蚊、菇蝇、菇蛆等;杂害则包括杂菌污染和害虫侵入等,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产量锐减和品质恶化。

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食用菌种植的各个环节,应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2. 因地制宜,科学用药: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食用菌,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并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3.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残留: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农药残留。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洁菇房、控制湿度等措施。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 物理防治:利用光照、温度、湿度等物理因素,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合理用药。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执行规程:确保防治效果,在实际操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病虫害防治。
  2. 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 合理轮作:减少病虫害积累,合理安排食用菌种植的轮作计划。
  4. 科学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用药。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自觉采取防治措施。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严格执行规程,加强病虫害监测,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确保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防治意识,共同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