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04-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为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指导,规程解读涵盖防治原则、技术措施等,实践应用强调综合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玉米种植区正面临着玉米草地贪夜蛾(Ostrinia nubilalis)的迅速蔓延,这一现象对玉米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和危害,我国制定了DB36/T 1504-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实施要点,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解读及实施要点,2021,技术规程,第1张

DB36/T 1504-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概述

DB36/T 1504-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次发布的针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的技术规范,该规程旨在指导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生产的危害,规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 防控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的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实现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控制。
  2. 防控区域: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科学划分防控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3. 防控方法
    • 农业防治:通过合理轮作、间作,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草地贪夜蛾的寄主植物;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降低其生存环境。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密度。
    •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施,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 监测与调查:建立草地贪夜蛾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监测与调查,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DB36/T 1504-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应用实践

农业防治实践

  1. 合理轮作: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如大豆、小麦等,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寄主植物。
  2. 间作:在玉米田内间作作物,如大豆、绿豆等,改变草地贪夜蛾的生存环境。
  3. 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降低草地贪夜蛾的生存空间;合理施肥,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

生物防治实践

  1. 引入天敌:在玉米田内引入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蜂、捕食性昆虫等,降低其种群密度。
  2. 利用病原微生物:选用高效、低毒的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绿僵菌等,防治草地贪夜蛾。

化学防治实践

  1.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方法进行喷施。
  2. 科学用药:根据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选择合适的防治时期,避免盲目用药。
  3. 轮换用药: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

DB36/T 1504-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玉米草地贪夜蛾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监测与调查,确保玉米生产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