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18-2021 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实践》详细介绍了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操作规程,包括无人机选用、作业参数设置、作业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并辅以实际应用案例,为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植保无人机作为一项高效、环保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领域的规范化操作,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与实践。

DB36/T 1518-2021 植保无人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DB36/T 1518-2021 植保无人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解读与实践,2021,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旨在规范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水稻生产安全,该规程适用于各类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田间的病虫害防治作业。

操作技术规程

无人机准备

(1)检查无人机及其配件是否完好,包括电池、螺旋桨、控制器等。

(2)确保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正常,包括GPS、飞行姿态、控制信号等。

(3)根据水稻田面积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无人机型号和作业参数。

病虫草害调查

(1)对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程度、分布范围等。

(2)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防治方案,确定防治药剂和用量。

飞行作业

(1)根据防治方案,设置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洒量等参数。

(2)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作业,避开高温、强风等不利天气。

(3)按照规划路线进行飞行,确保覆盖率达到100%。

作业后

(1)检查无人机及其配件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2)对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防治效果,为后续作业提供依据。

应用实践

提高防治效果

(1)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可实现精准施药,减少药剂浪费。

(2)无人机作业覆盖率高,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1)植保无人机作业过程中,不会对水稻田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

(2)无人机作业速度快,可有效缩短防治周期,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生产的威胁。

降低劳动强度

(1)植保无人机作业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无人机操作简单,易于上手,有利于推广和应用。

DB36/T 1518-2021《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草害操作技术规程》为我国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规程要求,结合水稻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水稻生产安全,随着植保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