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03-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旨在解析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通过研究提升监测效率,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玉米草地贪夜蛾(Ostrinia nubilalis)在我国玉米主产区迅速扩散,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遏制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农药的使用成为关键手段,草地贪夜蛾对农药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我国于2021年发布了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应用研究,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应用研究,2021,技术规程,第1张

DB36/T 1503-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概述

DB36/T 1503-2021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的技术规程,旨在规范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程主要内容包括:

  1.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和卵。
  2. 抗药性监测指标:包括触杀抗药性、胃毒抗药性和趋性抗药性。
  3. 抗药性监测方法:包括室内生物测定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
  4. 抗药性监测结果评价:根据监测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进行评价,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规程解读

监测对象

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和卵是监测的主要对象,这是因为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物特性对农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监测,有助于全面了解其抗药性。

抗药性监测指标

规程中明确了三种抗药性监测指标:触杀抗药性、胃毒抗药性和趋性抗药性,这三种指标分别反映了草地贪夜蛾对农药的接触毒性、消化吸收毒性和趋性反应。

抗药性监测方法

室内生物测定法是监测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农药与草地贪夜蛾接触或喂食,观察其死亡情况,从而评估农药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法则是在实际生产条件下,观察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进一步验证室内生物测定结果。

抗药性监测结果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规程提出了抗药性评价标准,当草地贪夜蛾对某一农药的抗药性超过一定阈值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更换农药、调整用药剂量等。

规程在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

DB36/T 1503-2021规程的发布,为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提供了标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动态,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农药合理使用

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可以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规程的推广也有利于推动农药企业的产品研发,促进农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降低防治成本

通过监测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可以及时调整防治策略,降低防治成本,当发现某一地区草地贪夜蛾对某一农药的抗药性增强时,可以及时更换农药或调整用药剂量,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发展

DB36/T 1503-2021规程的发布,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监测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可以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DB36/T 1503-2021《玉米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规程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我国玉米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