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针对DB36/T 1517-2021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详细解析了其改良方法和评价标准,旨在提高酸性土壤改良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实地试验,验证了规范的有效性,为酸性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土壤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酸性土壤作为我国土壤类型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广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有效治理酸性土壤,提升土壤质量,我国在2021年正式发布了《DB36/T 1517-202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规范》,并探讨其在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领域的实际应用。

DB36/T 1517-202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探讨,DB36/T 1517-202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探讨,2021,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的技术指导文件,旨在为酸性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该规范明确了酸性土壤改良的目标、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对指导酸性土壤的改良与评价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规范》主要内容

酸性土壤改良目标

《规范》指出,酸性土壤改良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土壤pH值,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为农业生产创造优良的土壤环境。

酸性土壤改良原则

  1.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改良措施。
  2.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改良措施,如施用石灰、有机肥、生物菌剂等,实现土壤的全面改良。
  3. 长期稳定:注重土壤改良的长期效果,确保改良措施的实施能够持续提升土壤质量。

酸性土壤改良方法

  1. 施用石灰: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
  2. 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3. 生物菌剂应用:利用生物菌剂分解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
  4. 耕作措施:实施合理轮作、深耕、松土等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酸性土壤评价标准

《规范》对酸性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养分状况等指标提出了具体评价标准,为酸性土壤的改良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规范》应用研究

酸性土壤改良案例分析

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土壤pH值低于5.5,属于酸性土壤,根据《规范》的要求,采取以下改良措施:

  1. 每年施用石灰1000kg/hm²,调节土壤pH值。
  2. 每年施用有机肥3000kg/hm²,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3. 每年施用生物菌剂100kg/hm²,改善土壤环境。

经过三年的改良,该地区土壤pH值提高至6.5,有机质含量增加至20g/kg,土壤肥力显著提升。

酸性土壤评价应用

以某地区为例,根据《规范》的评价标准,对该地区酸性土壤进行评价:

  1. 土壤pH值:5.8,符合改良要求。
  2. 有机质含量:15g/kg,低于改良要求。
  3. 土壤结构:良好,符合改良要求。
  4. 养分状况:氮、磷、钾含量适宜,符合改良要求。

该地区酸性土壤改良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DB36/T 1517-2021 酸性土壤改良与评价技术规范》为我国酸性土壤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改良措施,提升土壤质量,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应加强《规范》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的土壤改良意识,推动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