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05-2021 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提供科学指导,确保稻田生产顺利进行,有效防治杂草,提高稻谷产量与质量。

在农业生产领域,稻田杂草的防治一直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这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更关乎其品质,为了有效提升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确保水稻生产的稳定与高效,我国制定了《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DB36/T 1505-2021),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主要内容、实施策略以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DB36/T 1505-2021,助力科学种植保障丰收,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DB36/T 1505-2021,助力科学种植保障丰收,2021,技术规程,第1张

适用范围

本规程广泛适用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域,涵盖了从播种前到播种后,乃至收获前的稻田杂草防除工作。

防除原则

  1. 综合防治: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全面防治稻田杂草。
  2.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杂草种类、生长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防除策略。
  3. 安全高效: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防除方法

  1. 物理防治:通过人工拔除、机械除草等方式,直接清除稻田杂草。
  2. 化学防治:根据杂草种类、生长阶段及防治效果,选用合适的除草剂进行喷雾处理。
  3.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或天敌等生物手段,抑制杂草生长。

防除时期

  1. 播种前: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杂草种子来源。
  2. 播种后:及时除草,防止杂草与水稻争夺养分、光照和水分。
  3. 收获前: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对下季作物的影响。

实施方法

拔除杂草

  1. 人工拔除:在水稻播种前、播种后和收获前,及时人工拔除杂草。
  2. 机械除草:运用除草机械进行机械化除草,提高效率。

化学防治

  1. 选择除草剂:根据杂草种类、生长阶段和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除草剂。
  2. 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施药方法和施药时期进行喷雾。
  3. 注意农药残留: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维护水稻品质。

生物防治

  1. 生物制剂:使用菌肥、菌剂等生物制剂,抑制杂草生长。
  2. 天敌引入:引入捕食性昆虫、鸟类等天敌,降低杂草密度。

注意事项

  1. 科学用药:遵循规程要求,科学选择除草剂,避免盲目使用。
  2. 合理施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保障水稻品质。
  3. 动态调整:关注田间杂草生长动态,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4. 生态保护: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5. 技术培训: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稻田杂草防除技术水平。

通过遵循《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稻田杂草的危害,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