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2247-2021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是保障桑椹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详细阐述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技术,旨在提升桑椹品质和产量,助力桑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桑椹产业的迅猛发展,桑椹作为营养价值丰富、市场需求旺盛的果实,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桑椹菌核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害,对桑椹的生产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遏制桑椹菌核病的蔓延,确保桑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于2021年正式发布了《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DB43/T 2247-2021),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内涵与实施关键。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桑椹菌核病防控的行业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统一的防控手段,降低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率,提升桑椹的产量与品质。
防控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实现对桑椹菌核病的有效控制。
-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桑椹品种的特性和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科学用药,合理施药: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桑椹质量安全。
防控措施
-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实行桑椹与作物轮作,减少菌源积累。
-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除病叶、病枝、病果等病残体,集中销毁。
-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利用桑椹菌核病的天敌昆虫,如捕食螨、蜂等,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 生物农药:选用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等,降低菌核病的发生。
-
物理防治
- 物理诱杀:利用灯光、振动等方式诱杀菌核病的病原菌。
- 高温处理:利用高温处理土壤,杀死土壤中的菌核。
-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咪鲜胺、多菌灵等。
- 合理用药:根据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和农药的防治效果,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 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实施要点
- 加强宣传培训:普及桑椹菌核病防控知识,提高农民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 制定防控方案:根据当地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和桑椹品种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
- 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桑椹菌核病的有效控制。
- 监测预警:建立菌核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采取应急措施。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桑椹菌核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规程,加强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桑椹菌核病的发病率,保障桑椹产业的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