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探讨》一文解读了该规程的具体内容,探讨了其在思茅松毛虫监测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为松毛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规程涵盖了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防治建议,对森林生态保护和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在众多森林害虫中,思茅松毛虫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其监测与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维护森林资源、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在此背景下,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的正式颁布,为思茅松毛虫的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要点。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由云南省林业厅提出,并由云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自2021年起正式实施,该规程明确了思茅松毛虫监测的目的、任务、方法、设备、数据处理及报告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思茅松毛虫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规程主要内容解读
监测目的
本规程的监测目的在于全面掌握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监测任务
规程规定了思茅松毛虫监测的具体任务,包括调查害虫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虫口密度、发生时间等,并要求对防治效果进行持续监测。
监测方法
规程详细阐述了思茅松毛虫监测的方法,涵盖了地面调查、样地调查、灯光诱捕、性素诱捕等多种手段,其中样地调查是监测工作的核心方法,规程对样地设置、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监测设备
规程对监测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调查工具、测量工具、记录工具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处理及报告
规程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及报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规程应用探讨
提高监测准确性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的颁布,为思茅松毛虫监测提供了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防治策略
根据规程监测到的思茅松毛虫发生动态,可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根据虫口密度、发生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规程的实施需要专业的监测队伍,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规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跨区域合作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具有跨区域特点,加强跨区域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对于提高监测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的颁布,为我国思茅松毛虫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实现跨区域合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平衡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