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490-2022》为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详细阐述了稻曲病的发生规律、测报方法、防治措施等,该规范旨在提高稻曲病防治效果,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曲病作为一种对水稻产量造成重大影响的病害,其测报与调查技术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国正式颁布了《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DB33/T 2490-2022),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保障,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规范,旨在帮助广大农民朋友更加深入地理解稻曲病的测报与调查技术。

DB33/T 2490-2022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深度解析,DB33/T 2490-2022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深度解析,2022,技术规范,现代化,第1张

稻曲病,由稻曲病菌引发,主要侵袭水稻穗部,导致稻穗变黑、空瘪,严重损害水稻产量与品质,在我国水稻产区,尤其是南方地区,稻曲病的发生普遍,一旦爆发,损失惨重。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我国水稻产区稻曲病的测报调查工作,涵盖田间调查、病害监测、防治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术语和定义

规范对稻曲病测报调查中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如稻曲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等,为测报调查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田间调查方法

规范详细阐述了稻曲病田间调查的具体方法,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等,调查时间通常选择在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地点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块,调查对象包括发病植株与健康植株。

病害监测

规范对稻曲病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监测指标、监测频率、监测方法等,监测指标包括发病率、病情指数等,监测频率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灵活调整。

防治效果评估

规范对稻曲病防治效果评估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防治效果计算、评价等,防治效果计算采用病情指数下降率或发病率下降率等指标,评价分为良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

数据处理与分析

规范对稻曲病测报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制图等。

规范实施意义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稻曲病测报调查的准确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促进稻曲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病害损失。
  3. 加强稻曲病防治工作,保障我国水稻产量和品质。
  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稻曲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广大农民朋友应认真学习规范内容,提高稻曲病测报调查技术水平,为我国水稻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规范得到有效实施,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